浅析沁园春长沙中的思政元素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精湛,极富感染力,他用旧体诗抒写新事物,站在政治的高度俯瞰世界,用雄才伟略抒写浪漫与豪迈。他青年时代的力作《沁园春·长沙》,不仅有壮丽的秋景,热情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精湛,极富感染力,他用旧体诗抒写新事物,站在政治的高度俯瞰世界,用雄才伟略抒写浪漫与豪迈。他青年时代的力作《沁园春·长沙》,不仅有壮丽的秋景,热情昂扬的革命情怀,更有大量的思政元素,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亦是教师“立德树人”教育的宝贵素材。
一、思政元素——伟人人格
《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毛泽东不仅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更是一代伟人。作为中国的伟大领袖,他具有革命家的情怀、政治家的睿智、军事家的谋略、战略家的眼光,他的人格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塑造当代青少年的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不懈求知——“读书是我一生的爱好”
人格修养首要的是具有渊博的知识。毛泽东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他求知欲很强,博览群书,注重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些为他在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他的求学故事、革命经历所体现出来的优秀思想品行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启发作用,即多读书,读好书,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见解、意识和思维,让思想变得丰富成熟,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人格。
(二)树立理想——“学不成名誓不还”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10年秋,毛泽东在告别父母,离开韶山前,激情澎湃地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立志求学、志在四方的决心。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生活在中国水深火热的年代,当时社会现实的每一幕都震撼着他的心灵。在毛泽东十九岁时,看到世界地图,那一刻,“主宰苍茫大地”从内心迸发,“改造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成了他的奋斗目标。
(三)磨炼意志——“安贫者能成事”
毛泽东从小就边读书边帮家里承担劳作,这不仅让他具备各种劳动技能,更是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活上,毛泽东从不重视物质生活,穿最简单的衣服,吃最普通的饭菜,将所有精力都用于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上。特别是毛泽东青年时期锻炼体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代伟人的优秀人格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或一蹴而就的,锻造优秀人格需要坚韧的意志。
“立德树人”教育,伟人的人格力量的感召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学中,可以突出毛泽东的“人物简介”环节,充分使用这一思政元素,对培养当代青少年的优秀人格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思政元素——意象意境
《沁园春·长沙》中,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上阕以“万类霜天”为中心意象,辐射出“山”“林”“江”“舸”“鹰”“鱼”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将博大、巍峨、壮阔、崇高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组意象中,作者用“万”“层”“漫”“遍”“尽”“透”等词,多角度多层次地赋予景物浓艳鲜明的色彩,展现山红水绿的静态美;而词中的“舸”“鹰”“鱼”则用了“争”“击”“翔”等词描写,千帆竞发加上鹰的矫健有力、鱼的欢愉自在,瞬间激活了眼前的画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最后,作者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总结,让读者联想到在寒秋严霜下,万物并未寂寥萧条,而是朝着光明蓬勃生长、顽强生存的画面。
说到秋,人们常常会想起“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古至今,当文人墨客写到秋时,无不带有浓厚的悲意。如曹丕的《燕歌行》、杜甫的《登高》以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都展现了一幅幅凋落的秋景,透露着对秋的孤独、茫然、疲惫、无奈、感伤的情态。
《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正值深秋,这一季节万物凋零是一种自然规律。然而,毛泽东笔下的这组意象却打破了生命的规律,以一种不怕万难的姿态相互竞争,展现生命的张力,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大自然中的景和物尚且如此,为生命的延续、生活的自由而奋进,那么人呢?是否也应和它们那样,对于未来不能听凭自然而然的发生和发展,而是要欲有所为、努力奋进,永不言弃,为自己争取最美好的生命巅峰?所以,这首词上阕的意象所体现的意境不仅仅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更是精神和灵魂上的震撼,亦是教师予以思政教育的有利素材。
三、思政元素——情怀志向
毛泽东笔下的秋是生机盎然的,是激情澎湃的,是宏伟阔大的,其实这些特征是毛泽东主体精神的艺术符号,是作者借用深秋的大自然为自己的情怀志向赋形。在上阕部分,作者从对大自然发出的赞美和感叹中,自然而然地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设问引人深思,意象也极其明显。大自然如此美好自由,谁来主宰呢?“苍茫大地”本就遵循“竞自由”的客观自然法则,又何须被“主宰”?如果必须有“主”,那主不正是同样具有“竞自由”精神的人吗?
文章来源:《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网址: http://www.wlysyjkyj.cn/qikandaodu/2021/0622/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