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同步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探究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习惯养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极为重要,而幼儿阶段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幼儿时期是孩子机体发育快速阶段,良好的习惯是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却未能引起多数家长
习惯养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极为重要,而幼儿阶段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幼儿时期是孩子机体发育快速阶段,良好的习惯是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却未能引起多数家长的关注。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首要场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阵地,家长可以说是影响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首要之人。所以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终身受益,并为其之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仅是健康的饮食,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习惯。幼儿时期,是对一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需要幼儿园、家庭的密切合作,应当从幼儿抓起,这样才能养育出健康儿童。
一、 不良的饮食习惯及其产生的原因
当前,幼儿园非常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但也有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开始“声讨”2>5的模式,认为周末的家庭生活对于幼儿习惯养成造成了极大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孩子五天时间在幼儿园,通过教师的督促好不容易才养成的好习惯,一回到家立刻被打回了原形,受家长负面强化作用极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家园配合有一定的问题,未能形成合力教学,一起来督促幼儿的发展。指南中明显指出,良好生活习惯是当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生活能力以及习惯的描述包括了和幼儿健康成长有密切关系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而这些均是学前时期所要学习的。
习惯的养成教育并非教育的所有内容,但却是教育中最真实的,其构建教育中的质量指标。习惯是需要投入,是有成本的。但不同的是,良好习惯可减少消耗并获取更多收益,但不良的习惯却容易造成其不必要的成本并减少收益。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无论是幼儿的3~6岁阶段,还是之后的童年和少年期,习惯养成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期更是生活习惯养成最关键的阶段,因为在此阶段重视生活习惯的培养意义重大。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一些不良饮食习惯较为常见,如:有的孩子对主食不感兴趣,正餐时间没有胃口,一提到吃饭就逃避等方式不愿意参与。有的孩子不爱自己动手,等待成人喂食;有的孩子喜欢自己进食,但总是把餐桌搞得一团糟,满身满地满桌都是饭菜;有的孩子需要边看手机电视动画片或者边玩玩具边进食;有的孩子偏食、挑食严重,遇到喜欢吃的就拼命吃,吃得过多,不喜欢吃的,就不吃;还有的孩子每次吃饭总是含着饭菜,牙齿不肯咀嚼,一顿饭吃大半天还没有吃完。这些现象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多有发生,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是幼儿园、家庭的教养方式、育儿观念等原因。
(一)随意进餐,过度自由
年轻的家长们对居家的一日作息没有较为规律的安排。有时候周末、节假日早餐午餐一起吃,晚餐则可能吃到临睡前。这种没有规律的生活直接影响孩子的进餐习惯。孩子长期不定时、随意性地进餐,家里又随手可取各种零食、饮料。随时饿了,随时可进食。正餐没吃饱,零食吃到饱,久而久之消化器官的功能容易造成紊乱,不良的饮食习惯就形成了。
(二)家长溺爱,过于迁就
孩子是家庭的重心,家长给予了很大希望,而社会的急躁以及功利性也突出在了家长教育观方面。过早让孩子接受艺术、认字等方面的学习,未能重视生活习惯的培养。
家庭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饮食习惯。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生怕孩子饿了,瘦了;所以拼命往孩子嘴里塞东西,往往正餐刚吃完,就吃水果、喝牛奶、补钙片,巴不得一夜之间就把孩子养成大胖子。有的家长过度包办,不给孩子自己进餐的机会。他们生怕孩子年龄小,自己吃肯定吃不饱。担心让孩子自己吃搞得桌面乱七八糟,还不如家长喂食。不但吃得饱,吃得好,还吃得干净、卫生。久而久之,孩子错过了独立自己进餐的机会,也就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有的家长过度迁就孩子。孩子一哭一闹,就允许孩子不用吃了,放他自由玩去。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拿着玩具边玩边吃,不然就不吃不喝,家长不加引导,也就迁就他了。还有的一到餐厅,就要求开电视看动画片,家长无条件满足孩子,也就顺了他。
家长的过度溺爱和迁就容易养成孩子不爱自己吃、挑食、厌食、偏食、吃饭不专心,甚至导致消化不良等习惯。
(三)言传身教,不当影响
有些家长自己就存在挑食、偏食、厌食的不良习惯,这些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特别是年轻家长,她们很喜欢高热量食品,喜欢喝各种碳酸饮料、奶茶等,还特喜欢吃外卖。孩子最容易受成人的行为的影响。如,班级有个孩子最怕在幼儿园吃饭,因为她不喜欢吃红萝卜。问她“红萝卜甜甜的这么好吃,你为什么不吃呢”,她说,“我妈妈说红萝卜太难吃了,我们家从来不煮红萝卜。”同样道理,幼儿园的老师、保育员在分餐的时候,如果不小心点评今天的菜做得没有上次好,孩子在进餐的时候,就会特别的慢,胃口就会明显不好。
文章来源:《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网址: http://www.wlysyjkyj.cn/qikandaodu/2021/0707/666.html